潮汕人沒有不愛的薄殼迎來最肥美的季節!
潮汕話是全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,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、最特殊的方言之一。古樸典雅,詞匯豐富,語法特殊,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,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。潮汕話的形成,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
而潮汕話中的汕頭話,肇始于汕頭開埠之后,形成至今不過百年間。
潮州九縣 縣縣有語
舊時潮州話以潮州府城話為標準,與潮州話差別最大的要算潮陽話。潮汕人通常都認為潮陽話最“huai2”(懷2聲,意為不純正)。但是潮陽人又認為其他縣的語音最不純正,只有潮陽話最純正。因此說,“潮州九縣,縣縣有語,獨獨潮陽無語。”有人分析,潮陽人的祖先可能與潮、澄、饒一帶的人民移民路線和來源、時間點都有所不同,才形成不同語音特點。
未有汕頭埠 先有金砂鄉
清朝年間,汕頭埠還未形成,尚未有汕頭話之說。而要了解汕頭話是怎么來的,首先要了解汕頭的歷史。
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,因沙脊向海伸延,百姓設柵捕魚,稱沙汕。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在此建炮臺,稱“沙汕頭”。直至雍正年間,才簡稱汕頭。
汕頭港于1860年開埠,自此成為商賈重地。1921年成立汕頭市政廳,與澄海分治。二十世紀初,汕頭埠逐漸成為濱海重鎮,這里工商繁華,已崛起成為連接穗、港、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。可見,汕頭話的形成,當在開埠之后,迄今不過百年歷史。
不少人把小公園一帶,稱作汕頭的發祥地。其實,小公園是汕頭開埠的見證地,而不是發祥地,汕頭的發祥地是金砂鄉。
未有汕頭埠,先有金砂鄉。
在宋代,砂尾(今金砂鄉)已形成村落。明嘉靖年間(1507—1566年),從福建云霄縣遷來的李姓人家在此定居。砂尾因以李姓為主,故稱“砂尾李”。
至元代,汕頭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,稱廈嶺。
明嘉靖年間,潮州府置澄海縣,汕頭屬澄海縣鮀浦巡檢司(副縣衙)蓬洲都。
可見,在今汕頭話尚未形成的明清時期,汕頭由于隸屬澄海縣的關系,原住民語言應該是偏向于接近澄海話的。
方言大融合 形成汕頭話
現在的汕頭市區人,基本都是移民后代,不出三代,他們的祖父輩基本都不是汕頭人,而是來自潮汕各縣市。如今,他們說著和祖父輩截然不同的汕頭話。
如今,隨著時代的發展,汕頭的崛起,語言的衍變,汕頭話已成為潮汕方言的代表。
說汕頭話是潮汕方言的代表,很多潮州人、揭陽人、潮陽人、澄海人……都要有意見了。要論歷史,汕頭根本沒得比,特別是潮州府,歷史上“一府管九縣”,當時汕頭還只是個潮州府轄下的汕頭埠而已。在古代,揭陽、潮陽和澄海也都曾管轄過汕頭。
首先聲明一下,這話可不是潮汕水說的,而是得到了國家的權威確認。
早在2006年,由中國社科院編纂完成的《現代漢語音庫》收錄進汕頭話音檔,并將汕頭話子項代替原來的潮汕話子項。這標志著汕頭話作為潮汕方言的代表,已得到了國家的權威確認。
同年,汕頭電視臺汕頭話節目主持人許友文被確定為汕頭話音檔的發音人,許友文也專程赴京錄制《現代漢語方言音庫》汕頭話音檔。《現代漢語方言音庫》中收錄了北京、哈爾濱、香港、廈門、汕頭、臺北等40種漢語方言代表點的資料,涵蓋漢語各個方言區。在《現代漢語方言音庫》中,汕頭話首次被確認作為潮汕方言的代表,列為閩語區6種方言之中,汕頭話也由此代替了原來潮汕話的選項。
汕頭埠的歷史雖然不長,汕頭話的形成也僅在百年間。但是,汕頭的金砂鄉、光華埠歷史是很悠久的,特別是金砂鄉人,他們祖上五百年前就是汕頭人了,只不過當時還不叫汕頭而已。五百前的他們,說的才是正莊汕頭話!只是,五百年前的金砂鄉人,他們的口音是怎樣的?他們說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方言?這也許永遠是一個未解之謎了!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