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夫茶派生的潮汕俗語
潮州音樂起源于唐、宋,成熟于明、清,廣泛流傳于粵東、閩南、港澳臺等地以及世界各國潮人居住地,是潮州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2006年,潮州音樂被列入第一批*********非物質文化遺產,然而,潮州音樂人才青黃不接的境況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。
昔日盛況今何在
65歲的李澤英,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潮樂迷,由他一手創辦的開明潮樂社如今在潮州音樂界頗有名氣。老李自幼便在父輩的影響下與潮樂結下不解之緣,從街頭聽曲到拜師學藝,從參加樂團到開班授徒,從以樂會友到登臺演出,潮樂就這樣形影不離地陪伴老李走過了大半輩子,而老李也就這樣見證了潮樂從興盛走向衰落的過程。
李澤英10幾歲開始學習潮樂,并參加了當時的市民間音樂團。在他的記憶中,那個年代潮樂發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,街頭巷尾、尋常人家,隨處都有樂迷吹拉彈打、交流切磋。每有人家邀友演奏潮樂,街坊鄰居常會聞聲而來,圍觀者擠滿廳堂,像在觀賞免費的音樂會。如果碰到集體演出,圍觀群眾更是里三層、外三層,氣氛格外熱烈。老李每天晚上都會與好友一起切磋,有時候興致勃發,便一直玩到深夜,鄰居不但不會嫌吵,反而會喜歡聽。參加集體組織的文藝活動到各地演出,往往只有一餐的補助,沒有實質性的經濟收入,但老李和樂友們從未有半句怨言,反而從潮樂藝術中找到了人生最大的樂趣。即使是在樂團停止一切活動的文革十年,老李和他的樂友們依然每天在家里演奏潮樂,并樂此不疲。
上世紀90年代,隨著文化生活日趨多元化,人們對潮樂的興趣日漸淡薄,這門傳統藝術面臨青黃不接的境況。昔日一處樂起,眾人圍觀的盛況已不復存在,李澤英又是感慨,又是心急,決心為潮樂傳承培養一批新苗。1995年,正在一家物資公司擔任副經理的老李開始在自己家中免費收徒授藝,并成立了開明潮樂社。這些年來,由他親手調教出來的潮樂苗子已有近百人,參加各類潮樂比賽均取得不錯的成績。退休以后,老李更是一心享受潮樂帶給他的樂趣,除了在家授徒,更應邀到老干部大學及各處鄉鎮為學生上課。然而,潮樂人才斷層的局面似乎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觀。
難以割舍潮樂情
李澤英的好友張文聲,是潮州樂器百年老店“張長合”的主人。“張長合”這個字號在我市潮樂界可謂無人不曉,然而它究竟始創于何年何月,張文聲自己也說不清楚。
據說,“張長合”所經營的樂器,多為老張親手所制。談及潮樂的樂器制作,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以二弦為例,木料必須選用泰國烏木,處理起來也要花不少時間,有時候甚至要把烏木放上幾十年,讓它充分晾干后才能進行制作。加工出弦筒的外形、內徑之后,就要進行“蒙皮”。所用的蛇皮也十分考究,只能選取蛇腹下厚薄最均勻的一段。將蛇皮進行特殊處理后,再安到弦筒上。蒙皮的時候,要將蛇皮盡量繃緊,才能讓樂器的發音更為清脆,至于緊到什么程度就要憑師傅的經驗和手藝了。如果要在弦筒上雕刻花紋,則更考驗師傅的耐心和手藝。先是在弦筒表面刻出淺淺的一層花紋凹槽,然后將貝殼鑲嵌在凹槽里,再將貝殼磨平,使之與弦筒融為一體,最后在上面雕刻圖案細紋。整個過程往往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,其工藝之精湛可見一斑。
“張長合”名氣雖大,但張文聲坦言,近年來訂做、修理樂器的人少之又少,守住這間百年老店,已經沒有盈利的目的,他只是在守住一份對潮州音樂無法割舍的感情罷了。從老張的感嘆中不難看出,潮州音樂正在逐漸失去市場,失去它賴以生存的群眾基礎。
如何從實質上改變潮州音樂所面臨的困境?不少潮樂愛好者都認為,潮州音樂之所以出現人才斷層的局面,主要原因是群眾對自己家鄉的優秀文化不了解。潮樂要更好地傳承發展,必須從娃娃抓起。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和宣傳力度,讓潮樂走進校園,使年輕一代充分認識家鄉的文化瑰寶。久而久之,潛移默化,潮樂自然會在這片年輕的土壤上生根發芽。
![]() |
![]() |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